新闻网讯(通讯员方伟) 2025年8月6日至12日,党委书记朱磊带领调研组,深入新疆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暑期家访暖边疆、体育援疆助团结”三位一体专项行动。此次调研借助“三结三促”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的桥梁作用,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与国家援疆战略紧密融合,共同探索边疆地区人才培养新模式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途径。
一、访企拓岗:构建边疆人才输送“直通车”。
调研首站聚焦毕业生回访与校地合作。在兵团日报社,朱磊一行深入了解了2011届毕业生姜蒙在工业与信息化报道领域的突出表现,用人单位对我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院学生具备高度的政治素养、全面的综合能力以及出色的协调沟通能力。双方就毕业生实习实训及共建‘融媒体人才孵化基地’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报社负责同志明确表示,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实习生,将直接提供兵团日报的入职机会。双方还计划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边疆媒体行业输送兼具体育专业知识和新媒体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同期,调研组走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专题调研西部计划实施情况。朱磊提出“体育志愿者专项计划”,依托学院专业优势,为边疆基层提供青少年体适能培训、为新设立的和康、和安县以及可克达拉布市、克州等地校园足球提供教学以及运动康复等方面的服务。自治区团委负责人表示:“体育是促进民族交融的独特载体,期待更多体育学子扎根新疆,自治区团委将探索定向增加体育类西部计划和体育类研究生支教团名额。”

二、千里家访:架起家校社共育“连心桥”。
结合学院暑期家访工作部署,朱磊率队深入昌吉、伊犁、博州等地学生家庭,开展“精准家访”。在马胜男、李子腾、郭菲雪、藏俊杰等同学家中,朱磊细心聆听学生的现实困境与职业规划,逐一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针对家庭困难学生,现场宣讲国家资助政策,并积极协调企业为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同时针对实习实践需求,现场对接合适的实习就业岗位。
“家访不是终点,而是家校社共育的起点。”朱磊强调。此次家访广泛覆盖民族地区及特殊群体学生,精心打造“一生一策”档案,并创新性地提出“边疆家长云端会客厅”,旨在实现家校无缝对接,有效破解地域隔阂难题。

三、体育援疆:打造民族团结“新引擎”。
在湖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协调下,学院与博州民宗委、州教育局、州文体广电局、州业余体校等单位开展“三维援疆”合作协议洽谈:
首先是人才援疆:明确柔性援疆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每年选派1-3名干部人才组成体育援博团,聚焦三大球、田径和啦啦操等方向的训练指导和裁判教学、适时开展当地体育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薄弱项目强基固本、优势项目提质增效; 其次是智力援疆:鼓励博州当地教练员来学院参与专业队跟训学习,以精准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同时,学院将紧密贴合当地需求,为体彩杯系列赛事、环赛里木湖自行车赛等重量级赛事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从而有力推动体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再次是文化润疆:计划通过柔性援疆人才助力那达慕草原节民族体育展演、高质量举办民族运动会等。 学院还就共建优质生源基地与博州教育局达成合作共识,州文体局负责同志感慨:“体育会让各族青少年在赛场上手拉手,在文化中心连心。”

四、范式创新:构建边疆地区教育育人‘生态圈’。
此次行动取得了三大显著突破:首要在于机制创新,首次将访企拓岗、用人单位回访、校地合作、学生家访及体育援疆等元素整合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构建了‘用人单位—学生家庭—地方政府’三位一体的全新协同育人机制; 其次是课程革新:学院正积极筹备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边疆体育产业实务》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选修课程,以期丰富课程体系; 第三是平台搭建:依托体育援疆、“体文旅”融合战略,推动赛里木湖相关赛事、那达慕大会等活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课堂。
朱磊总结道:“我们要让新疆学生的家访路,成为连通鄂疆的育人桥;让赛里木湖的波浪,化作民族交融的脉搏。”
此次新疆之行,是学院深化“大思政”格局、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通过体育赋能边疆发展,学院正书写着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厚重篇章,为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体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