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介绍
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创办于2003年,是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本专业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专业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具有较强的专业竞争力,建校至今已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从教信念,系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小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组织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扎实的体育学科知识、娴熟的运动技能和突出的体育教学能力,能从事中小学健康体育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的应用型体育人才。
(二)毕业要求
1.思想道德:领悟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熟悉教育法律法规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掌握《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内容。
2.职业情怀:热爱体育教育事业,理解中学体育教育工作的价值,具有坚定的从教信念,具备正确的体育教育学生观、教育观,具有较高的体育学科人文素养,有高度的责任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仁爱之心,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3.职业素养:掌握系统的体育教育学科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理解中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具有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4.专业能力:熟悉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掌握中小学体育教学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体育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能够结合体育学科知识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了解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规范与过程,具备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相关活动方案的能力,了解课堂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具备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与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5.班级管理:能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开展学习指导和班级管理活动,能够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级活动,引导中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形式集体观念。
6.综合育人: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了解综合育人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有机结合体育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引导,能掌握对学生进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能处理学生常见行为问题。
7.思维创新:了解国内外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发展趋势,顺应时代和教育发展要求,合理制定学习和职业生活规划,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途径和影响因素,把握发展目标和方向,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掌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具备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8.合作交流:具有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家长沟通等体验及团队协作精神,理解团队协作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的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的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三、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
学制:本科
修业年限:四年,特殊情况可适当延期1-2年
授予学位:本专业授予学位为教育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
1.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
2.主干课程: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教育学、学校体育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田径、体操、篮球、武术、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等。
五、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 |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周学时 | 建议修读学期 | 实践学时 | 修读说明 |
通识教育类(41学分) | 通识公共必修课(35学分) | 2201001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 | 54 | 3 | 3 | 2 | 18 |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10学分,实践教学4学分;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学以研习或社会实践进行; 每门课程需提交研习或社会实践报告。 |
220100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54 | 3 | 3 | 1 | 18 |
|
2201003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72 | 4 | 4 | 4 | 18 |
|
220100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72 | 4 | 4 | 3 | 18 |
|
2201005 | 大学英语阅读A1 | 36 | 2 | 2 | 1 |
|
|
2201006 | 大学英语视听说A1 | 36 | 2 | 2 | 1 |
|
|
22010015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54 | 3 | 3 | 2 |
|
|
22010016 | 大学语文 | 36 | 2 | 2 | 2 |
|
|
22010118 | 形势与政策 | 36 | 2 | \ | 1-8 |
| 分散进行 |
2201019 | 心理健康教育 | 36 | 2 | 2 | 1-3 |
| 线上与线下专题 |
2201020 | 职业生涯规划 | 18 | 1 | 2 | 1 |
| 线上与线下专题 |
2201021 | 创新创业基础 | 18 | 1 | 2 | 3 |
| 线上与线下专题 |
2201022 | 就业指导 | 18 | 1 | 2 | 5 |
| 线上与线下专题 |
2201023 | 军事训练 | 36 | 2 | \ | 1 |
| 入学前两周 |
2201024 | 军事理论 | 18 | 1 | \ | 1 |
| 入学前两周 |
2201025 | 劳动教育 | 36 | 2 | \ | 1-4 | 24 | 分散在1-4学期 |
小 计 | 630 | 35 |
|
| 96 |
|
通识公共选修课(6学分) | 从二学期开始每学期从学校通识公共选修模块中选修1门课程,每个模块最多选修2学分,合计修满6学分。 |
小 计 | 108 | 6 | 2 | 2-5 |
|
|
专业教育类(77学分) | 专业基础课(31学分) | 220101001 | 运动解剖学 | 54 | 3 | 3 | 2 |
|
|
220101002 | 运动生理学 | 54 | 3 | 3 | 3 |
|
|
220101003 | 体育概论 | 36 | 2 | 2 | 2 |
|
|
220101004 | 体育心理学 | 36 | 2 | 2 | 3 |
|
|
专业核心课(46学分) | 220101005 | 体育科研方法 | 36 | 2 | 2 | 4 |
|
|
220101006 | 教育学 | 54 | 3 | 3 | 3 |
|
|
220101007 | 田径 | 108 | 6 | 6 | 1-2 |
|
|
220101008 | 体操(含基本体操) | 72 | 4 | 4 | 2 |
|
|
小计 | 558 | 31 |
|
|
|
|
220102001 | 学校体育学 | 36 | 2 | 2 | 4 |
|
|
220102002 |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 36 | 2 | 2 | 3 |
|
|
220102003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 36 | 2 | 2 | 4 |
|
|
220102004 | 篮球 | 72 | 4 | 4 | 1 |
|
|
220102005 | 排球 | 72 | 4 | 4 | 3 |
|
|
220102006 | 足球 | 72 | 4 | 4 | 4 |
|
|
220102007 | 武术 | 72 | 4 | 4 | 4 |
|
|
220102008 | 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Ⅰ | 72 | 4 | 4 | 1 |
|
|
220102009 | 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Ⅱ | 108 | 6 | 6 | 2 |
|
|
220102010 | 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Ⅲ | 108 | 6 | 6 | 3 |
|
|
220102011 | 第二专项 | 144 | 8 | 8 | 5-6 |
|
|
小计 | 828 | 46 |
|
|
|
|
专业拓展类(34学分) | 专业选修课(104学分) | 220103001 | 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Ⅳ | 108 | 6 | 6 | 4 |
|
|
220103002 | 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Ⅴ | 108 | 6 | 6 | 5 |
|
|
220103003 | 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Ⅵ | 72 | 4 | 4 | 6 |
|
|
220103004 | 师范技能养成 | 36 | 2 | 2 | 5 |
|
|
220103005 |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 | 36 | 2 | 2 | 5 |
|
|
220103006 | 体育游戏创编与实践 | 36 | 2 | 2 | 6 |
|
|
220103007 | 体育教师资格证应试能力培养 | 36 | 2 | 2 | 6 |
|
|
220103008 | 体育赛事组织与编排 | 36 | 2 | 2 | 6 |
|
|
220103009 | 微格教学 | 36 | 2 | 2 | 5 |
|
|
220103010 | 体育统计学 | 36 | 2 | 2 | 6 |
|
|
220103011 | 运动生物力学 | 36 | 2 | 2 | 6 |
|
|
220103012 | 体育绘图 | 36 | 2 | 2 | 5 |
|
|
220103013 | 体育美学 | 36 | 2 | 2 | 6 |
|
|
220103014 | 运动训练学 | 36 | 2 | 2 | 6 |
|
|
220103015 | 体育保健学 | 36 | 2 | 2 | 5 |
|
|
220103016 | 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 | 36 | 2 | 2 | 6 |
|
|
220103017 | 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 | 36 | 2 | 2 | 6 |
|
|
220103018 | 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 | 36 | 2 | 2 | 5 |
|
|
220103019 | 体质测量与评价 | 36 | 2 | 2 | 5 |
|
|
220103020 | 运动损伤与康复 | 36 | 2 | 2 | 5 |
|
|
220103021 | 体育社会学 | 36 | 2 | 2 | 5 |
|
|
220103022 | 体育管理学 | 36 | 2 | 2 | 5 |
|
|
220103023 | 运动营养学 | 36 | 2 | 2 | 6 |
|
|
220103024 | 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 | 36 | 2 | 2 | 6 |
|
|
220103025 | 运动生物力学基础 | 36 | 2 | 2 | 6 |
|
|
220103026 | 健康教育学 | 36 | 2 | 2 | 6 |
|
|
220103027 | 健身健美 | 36 | 2 | 2 | 6 |
|
|
220103028 | 乒乓球 | 54 | 3 | 3 | 5 |
|
|
220103029 | 羽毛球 | 54 | 3 | 3 | 6 |
|
|
220103030 | 网 球 | 54 | 3 | 3 | 5 |
|
|
220103031 | 健美操 | 54 | 3 | 3 | 6 |
|
|
220103032 | 团体操 | 36 | 2 | 2 | 6 |
|
|
220103033 | 跆拳道 | 36 | 2 | 2 | 5 |
|
|
220103034 | 气排球 | 36 | 2 | 2 | 6 |
|
|
220103035 | 跳绳 | 36 | 2 | 2 | 5 |
|
|
220103036 | 击剑 | 36 | 2 | 2 | 6 |
|
|
220103037 | 攀岩 | 36 | 2 | 2 | 5 |
|
|
220103038 | 拳击 | 36 | 2 | 2 | 5 |
|
|
220103039 | 摔跤 | 36 | 2 | 2 | 6 |
|
|
220103040 | 散打 | 36 | 2 | 2 | 6 |
|
|
220103041 | 社交舞 | 36 | 2 | 2 | 6 |
|
|
220103042 | 瑜伽 | 36 | 2 | 2 | 6 |
|
|
220103043 | 拓展训练 | 36 | 2 | 2 | 6 |
|
|
220103044 | 定向越野 | 36 | 2 | 2 | 5 |
|
|
220103045 | 养生气功 | 36 | 2 | 2 | 6 |
|
|
小 计 | 792 | 34 |
|
|
| 5.6学期除专项训练与实践外至少选修20学分 |
创新与实践类(20学分) | 集中/分散实践教学(24学分) | 220104066 | 专业实习 | 12周 | 12 | 12 |
12 |
|
|
220104067 | 毕业设计 | 8周 | 8 | 8 | 8 |
|
|
小 计 |
| 20 |
|
|
|
|
创新创业教育(**学分) | 2201021 | 创新创业基础 | 18 | 1 | 1 | 3 |
|
|
小 计 |
| 1 |
|
|
|
|
合 计 | 21 |
|
|
|
|
六、说明
(一)思政系列课共16学分,其中课外实践2学分,实践教学具体方案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制定;《形势与政策》课内教学安排在第二至第五学期授课,每学期8学时,课外实践安排在第一、六、七、八学期,合计2学分,具体实施办法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统筹安排。
(二)《职业生涯规划》第一学年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第二学年开设,《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第三学年开设,三门课程各18学时,教学形式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由学生工作部统筹安排。
(三)全部课程由通识教育类(通识公共必修课、通识公共选修课)、专业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创新实践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四个课程模块。
(四)全部课程按照每18学时一个学分计算,修满172学时方可毕业,其中必修课程132学分,选修课程40学分。
(五)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统一进行,毕业设计以及答辩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