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二○一八年十二月
目 录
引言................................................. 1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2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2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
三、在校生情况..................................................................................................................................................................... 3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3
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4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4
二、生师比............................................................................................................................................................................... 5
三、主讲教师.......................................................................................................................................................................... 5
四、学校教学条件................................................................................................................................................................. 5
1、办学设施........................................................................................................................................................................ 5
2、教学用房.......................................................................................................................................................................... 6
3、教学经费及设备........................................................................................................................................................... 6
4、图书及应用..................................................................................................................................................................... 6
5、校内外实习基地........................................................................................................................................................... 6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7
一、专业建设.......................................................................................................................................................................... 7
1.人才培养模式................................................................................................................................................................ 7
2.培养方案.......................................................................................................................................................................... 9
3.教学大纲.......................................................................................................................................................................... 9
二、课程建设........................................................................................................................................................................ 10
三、教材建设...................................................................................................................................................................... 10
四、教研室建设................................................................................................................................................................... 11
五、教师教学水平建设..................................................................................................................................................... 11
六、实践教学........................................................................................................................................................................ 12
七、毕业设计(论文)..................................................................................................................................................... 12
八、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3
九、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3
第四部分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4
一、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14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完善.................................................................................................................................. 16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 17
第五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20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0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和学位授予情况................................................................................................................ 20
三、本科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21
四、本科生就业情况.......................................................................................................................................................... 21
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21
第六部分 特色发展................................... 22
一、打造体育院校特色,构建“训竞”结合运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22
二、转变观念,增强转变发展方式与协同创新意识............................................................................................. 23
三、开放办学,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3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24
五、优化体制机制,提升协同创新效力.................................................................................................................... 24
第七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5
一、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 25
二、教学投入进一步加大................................................................................................................................................ 25
三、实践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 25
结语................................................ 26
引言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创办于2003年,是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国家教育部审核的一所全日制本科体育类独立学院。学院座落在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区环岛路1号,风景秀丽,交通便利,是理想的学习生活园地。截止十二五期末,学院校区占地面积543亩,校舍面积超过2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近2500万元,拥有馆藏纸质图书30余万册,纸质期刊500多种。
学院的举办方为武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系具有六十余年办学历史和博士授予权的多科性体育大学,优质的办学质量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为我院办学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独立办学实体,我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武汉体育学院推荐派出院领导、中层干部参与办学和管理,学院的教育教学接受武汉体育学院的指导和监督,武汉体育学院的师资、图书、教学训练、场馆及教学实验设备等资源与学院实行共享。
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先后增设了英语、舞蹈学、休闲体育、网络与新媒体、运动康复、文化产业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学前教育、广播电视编导等9个新专业,形成涵盖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等6个学科门类的13个本科专业、1个专科的多学科专业格局。本科专业中已有11个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体育教育专业获批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近年来,学院以“质量工程”为引领,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课程考试改革为抓手,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修订,特色班、考研班建设,考试评价体系改革,教研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环节优化等改革措施,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数量和结构不断改善,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广受社会好评,就业率逐年提升。
目前学院本专科在校生共计5500余人,其中本科生4600余人、专科生900余人。学生在校期间按体育科技学院的学籍进行管理,毕业颁发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证书。在校学生享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评选资格,同时学院也设有各类奖学金及助学金,奖励和救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学院学费及住宿费等费用按湖北省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执行。
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立足体育,面向社会,力争建成以体育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专业特色鲜明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水平大学。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把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放到办学的突出位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培养理论知识较为扎实、面向学校教育和健康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体育表演和艺术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立校、特色强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步把学校建成国内有一定影响和特色鲜明的独立学院。
2.服务面向:坚持立足湖北省、面向全国,主动适应国家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国家体育事业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湖北乃至全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13个本科专业,包括体育教育、休闲体育、学前教育、运动康复、舞蹈表演、舞蹈学、经济学、新闻学、英语、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文化产业管理和广播电视编导。
表1 本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一览表
学科门类 |
专业名称 |
数量 |
所占比重 |
教育学 |
体育教育、休闲体育、学前教育 |
3 |
23.1% |
艺术学 |
舞蹈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 |
4 |
30.8% |
经济学 |
经济学 |
1 |
7.7% |
文学 |
新闻学、英语、网络与新媒体 |
3 |
23.1% |
理学 |
运动康复 |
1 |
7.7% |
管理学 |
文化产业管理 |
1 |
7.7% |
三、在校生情况
学校2017-2018学年有全日制在校生5516人,其中本科生4607人、专科生909人,本科生占全校在校生的比例为83.52%;在校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88.77%。
表2 2018年在校生体质测试情况汇总表
年级编号 |
性别 |
优秀人数 |
优秀率 |
良好人数 |
良好率 |
及格人数 |
及格率 |
不及格人数 |
不及格率 |
合格人数 |
合格率 |
18级 |
男子 |
4 |
0.4 |
144 |
15.7 |
746 |
81.1 |
26 |
2.8 |
894 |
97.2 |
17级 |
男子 |
3 |
0.4 |
84 |
9.8 |
715 |
83.5 |
54 |
6.3 |
802 |
93.7 |
16级 |
男子 |
2 |
0.4 |
29 |
5.3 |
457 |
83.1 |
62 |
11.3 |
488 |
88.7 |
18级 |
女子 |
3 |
0.6 |
103 |
19.1 |
416 |
77.2 |
17 |
3.2 |
522 |
96.8 |
17级 |
女子 |
2 |
0.4 |
96 |
17.7 |
418 |
77.3 |
25 |
4.6 |
516 |
95.4 |
16级 |
女子 |
0 |
0.0 |
56 |
11.7 |
407 |
85.0 |
16 |
3.3 |
463 |
96.7 |
18级 |
男女 |
7 |
0.5 |
247 |
16.9 |
1162 |
79.6 |
43 |
2.9 |
1416 |
97.1 |
17级 |
男女 |
5 |
0.4 |
180 |
12.9 |
1133 |
81.1 |
79 |
5.7 |
1318 |
94.3 |
16级 |
男女 |
2 |
0.2 |
85 |
8.3 |
864 |
84.0 |
78 |
7.6 |
951 |
92.4 |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7-2018学年,学校13个本科专业、1个专科专业。我校在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新疆、湖北20个省份计划招生1864人,其中本科计划1275人(省内计划793人,外省计划467人),专科计划589人。实际录取人数为本科1275人(湖北815人,外省460),本、专科合计1617人,其中男生1014人,占据比例约为62.7%,女生603人,占据比例约为37.3%。本科录取人数报到率达到92.47%。
表3 2018年各专业报考录取情况(湖北省)
专业类别 |
专业名称 |
录取最高分 |
录取最低分 |
省控线 |
一、二志愿 |
录取 人数 |
体育类 |
体育教育 |
501.50 |
467.25 |
文化成绩:336 专业成绩:350 |
342 |
342 |
体育教育(健身健美) |
495.75 |
467.25 |
33 |
33 |
休闲体育 |
507.50 |
467.50 |
39 |
40 |
学前教育 |
499.25 |
478.00 |
35 |
35 |
运动康复 |
508.25 |
467.25 |
42 |
45 |
艺术类 |
舞蹈表演 |
233.40 |
207.60 |
文化成绩:286 专业成绩:200 |
82 |
82 |
舞蹈学 |
248.80 |
222.60 |
12 |
12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681.07 |
646.93 |
文化成绩:405 专业成绩:220 |
18 |
18 |
广播电视编导 |
729.57 |
632.33 |
4 |
8 |
普通类(文) |
新闻学 |
460.09 |
446.10 |
文化成绩:441 |
36 |
36 |
经济学 |
477.09 |
449.09 |
8 |
8 |
英语 |
496.10 |
447.08 |
30 |
30 |
网络与新媒体 |
461.10 |
446.10 |
21 |
21 |
文化产业管理 |
462.11 |
446.10 |
16 |
16 |
普通类(理) |
新闻学 |
437.10 |
383.09 |
文化成绩:375 |
8 |
15 |
经济学 |
437.10 |
384.09 |
20 |
20 |
英语 |
424.09 |
384.09 |
15 |
15 |
网络与新媒体 |
410.08 |
383.10 |
15 |
15 |
文化产业管理 |
427.10 |
383.09 |
21 |
24 |
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建立了一支能满足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08人,外聘教师148人,教授、副教授181人占教师总数的39.6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327人,占教师总数的71.71%。
学校近几年着重对教师个人能力进行培养,2017-2018学年共有26人获得了职称晋升,其中新晋升讲师人数为21人,新晋升副教授及以上人数为5人,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日趋合理,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表4: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历结构 |
博士 |
硕士 |
学士 |
无学位 |
人数 |
8 |
152 |
121 |
27 |
年龄结构 |
≤35岁 |
36-45岁 |
46-55岁 |
≥56岁 |
人数 |
153 |
67 |
10 |
78 |
职称结构 |
正高级 |
副高级 |
中级 |
初级及以下 |
人数 |
15 |
52 |
163 |
78 |
二、生师比
学校现有在校生数5516人,教师总数308人,外聘教师148人,生师比为14.3:1。
三、主讲教师
学校通过严格引进考核、严格岗位培训和严格资格审查的“三严”制度,确保主讲教师质量。重视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每年专门为新引进教师举办岗前培训班,并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以提高青年教师素质。针对新进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重点加强青年教师的岗位培训;指定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老教师担任导师,实行“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规范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认真组织了教师精品课程培训,并与武汉体育学院建立了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要求全校中青年教师参加互动,并鼓励其他教师参加,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2018年我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共有10名青年教师、2个教研室分别获奖,在教育教学创新,提升教学技能等方面上掀起了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风潮,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作出积极奉献。
目前,学校共开设本科课程462门,副教授及以上讲授本科课程共计78门,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为16.89%。
四、学校教学条件
1、办学设施
2017-2018学年,学校在满足办学需要的前提下,继续完善教学基本设施,美化校园氛围,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目前学校总占地面积为29.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15万平方米,其中办公楼、教学楼等教学行政用房5.64万平方米,教学用房近5.2万平方米。目前已有一栋面积为0.91万平方米的国内一流多功能性艺术馆、五栋教学楼、三个运动综合场馆,多个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等术科类的教学场地、十栋学生宿舍楼、两栋教师公寓、两个学生活动中心和一栋实验楼等办学基础设施,当前学校的办学硬件能够满足在校学生的教学活动。

表5:办学设施面积
办学设施 |
总占地面积 |
建筑面积 |
教学行政用房 |
教学用房 |
面积(万平方米) |
29.56 |
14.15 |
5.64 |
5.2 |
2、教学用房
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基础设施齐备,各种规格教室齐全。目前,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5.64万平方米,教学用房面积为5.2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0.22平方米。
3、教学及设备经费
教学经费投入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是学校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支撑学校长远发展的投资。目前,学校教学设备配置较完善,设备较先进,利用率高。2017年,学校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837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总额为100.65万元,本科实验经费67.40万元。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209.7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193.09元,年度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5.91万元。
表6:教学及设备经费
教学及设备经费(元) |
教学专项经费 |
生均教学经费 |
教学仪器设备资产 |
生均仪器设备 |
本科实验经费 |
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 |
2017年度 |
100.65万 |
2837 |
1209.71万 |
2193.09 |
67.40万 |
45.91万 |
4、图书及应用
学校现有一个400座位的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45.6万册,生均图书82.67册;有82.81万册电子图书和30个数据库,2017-2018学年新增纸质图书为1.55万册,新增电子图书0.4万册,新增数据库2个,目前学校图书资源较为丰富,管理手段较先进,使用效果较好。图书馆实行藏、借、阅、网一体全方位开放的管理模式,印刷版和电子版馆藏开放率均为100%。为读者提供多项特色服务,如外借、参考咨询、查新检索等。通过对馆藏文献资源与电子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为读者提供了便捷的查询服务。
5、校内外实习基地
我校先后与一些效益好、知名度较高的省内大中型校企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了一批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33个:湖北省体育产业研究院、武汉奥林匹克中心、湖北省江陵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山东省潍坊市山东鲁能足球学校、京山教育局、武汉纺织大学、华师传媒、文华学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铁职业技术学院、武钢六中、求实中学、青山中学、任家路中学、洪湖贺龙中学、洪湖二中、江夏一初、庙山小学、湖北省直门诊部、上海呈康、深圳尚酷、深圳宏弘、武汉易思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一览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武汉图歌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赫石少儿体能中心、武汉汉为、博乐武术格斗会馆、倍力美健身房、金华宏武道馆、洪湖健身房、功夫宝宝、圃蕾国际幼儿园等。校外实习基地利用率高,涉及专业广,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实习、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多方面的需要,2017年我校本科实习经费48.36元。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13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经济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管理学六大学科门类,专业结构与布局较为合理,基本能够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打造体育院校特色,构建“训竞”结合运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了“精英型”、“复合型”、“应用基础型”等培养模式。
(1)针对优秀学生实施“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遵循高等体育教育发展规律,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生源质量,探索体育教育专业“同一专业,不同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创新运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按照“厚基础、强技能、凸实践”的建设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体育以运动技能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基础,量身定做特色班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会教学、会训练、会竞赛”的高水平运动技能人才。每年按照自愿与择优相结合的原则从体育教育专业篮球、羽毛球、网球、足球项目中选拔60名学生成立特色班,学校集中优势资源加大特色班的建设力度,选拔技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程度特色班教学任务,加大特色班省内外竞赛、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同时,对特色班学生在学校评优评先中给予优秀政策。
近年,学校各项目代表队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或大学生体育协会举办的大型赛事中,在高水平组(专业组)或体育院校组屡获佳绩,同时我校田径代表队杨康同学入选了国家钢架雪车集训队,喻磊同学入选国家健身健美队。
(2)以考研为依托,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发挥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师资优势、科研优势,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综合素质,在学科系本科招收学生,实施了“本专业+英语”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在经济、新闻、网络与新媒体等本科专业实施了“本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将专业英语与考研英语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复合型培养方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进行英语素质的培养,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学习,如:教师资格证考试、行业资格证考试等,学校邀请培训机构专门为特色班学生培训教师资格证课程、行业资格考试课程和考研英语辅导班。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其他英语类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年,学校有60%的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书,50%的学生获得行业资格证书,就业率达到96%以上,有20余名学生考取双一流学科学校的研究生。
2.培养方案
2017-2018学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要求,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按照“一流专业”和“一流项目”办学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层面、两系组织召开了多次人才培养研讨会,对优秀企业、用人单位、实习单位、骨干教师、毕业生代表等进行调研,并分别召开系、校专家咨询会和答辩会。经过两系的共同努力,历时1年时间,按照学校建成具有体育特色应用型体育独立院校的发展目标,修(制)订完成了体育教育、舞蹈学、舞蹈表演、休闲体育、运动康复与健康、学前教育、经济学、新闻学、英语、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文化产业管理13个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新版培养方案坚持目标与整体优化相结合,以生为本与突出应用相结合,能力导向下的课程考核过程化、多元化,学科与行业融合的改革创新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强化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保证影响专业知识结构形成的主干课程及其学时数;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尽量减少课程门数或学时数;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培养方案包含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实践环节(实验教学、军训、实习、竞赛训练、思政课实践、公益劳动)、创新教育(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学术讲座、课外实验)三部分内容。培养方案总学分控制在150—170分,实践环节学分为25—35分;体育类专业均设置奖励学分,且奖励学分不少于10分。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学科、术科专业均约25%左右,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程比例为3:2。
3.教学大纲
优化教学内容,积极修订教学大纲。2017-2018学年,根据本科教学办学水平合格标准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组织两系深入调研、讨论,将人才培养方案的精神融入具体课程中。完成了13个本科专业,500余门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修订工作,不断健全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二、课程建设
1.以课程基本教学文件建设为基础,引导青年教师练好教学基本功,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打好基础。本校全部课程的基本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指导书)都接受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同行教师监督检查。公开透明的教学文件公示制度推动了教师的备课、授课规范度。
2.以课程分级管理为手段,确定课程教学标准,每学期以院领导、教务处、院系以及教学督导为检查小组,对全校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全方位检查,主要包括教学文件质量、授课质量、学生满意度、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对不规范的行为一律进行全校通报并与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的年度绩效考核挂钩,有力推动了教师认真教学,主动关心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五方面指标。
3. 2017-2018学年学校将各专业核心课程考试方式改革落到实处。按照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大力度推进课程考试改革,坚持多元评价的指导思想,从考试内容、考试标准的制定、方法与形式等进行创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专项技术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论文答辩等多种考核形式,既可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减轻学生学习中不必要的压力,变被动记忆为主动获取,又可大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教材建设
建立了科学的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规范教材的评估与选用流程,实行系(教研室)集体讨论、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系部批准、学校招标采购、教材科发放供应的管理模式。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行业规划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和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2017-18学年,学校教材选优率为95%。广泛征求学生对教材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教师在教材选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教材质量列为每次期中教学检查的内容,及时听取师生建议,解决教材选用中的问题,并在降低教材供应价格的基础上,确保正版教材进课堂。
四、教研室建设
为了提升我校目前的办学水平,促进教研室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在我校每四年一届教研室建设水平评估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教研室的日常管理,以及教研室自评、相互学习等环节,确定目标和发展方向,已全面覆盖至各教研室,规范了教研室职责和建设,形成了学校各个教研室团结共进的良好风气。
五、教师教学水平建设
学校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更好地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每两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通过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综合考查,进一步促使各位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出发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提高教学水平,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教学理论与实践沟通交流条件,引导教师探索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价改革,带动更多的教师钻研教学、提高专业素养,为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2017-2018学年,学校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要求,学院“内涵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搭建教学交流与研讨平台,营造重教、爱教的教学文化氛围,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促进青年教师规范教学行为、交流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能力训练,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培养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态度,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的,由教务部门组织完成了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通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等环节的全方位评比,最终有10名青年教师以及2个教研室获奖。
六、实践教学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紧紧围绕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优势、特色、内涵统筹兼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理念。学校的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重点加强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内容改革,集全校之力确保实践教学的人力投入、资金投入和精力投入,抓好教学实践、技能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动手操作、创新创业、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五种基本能力。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需要,建立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各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体系设计合理。每年拨专项经费资助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促进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实验室开放和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开放体系。
2017-18学年,实践教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学校设置的实践教学学分占学生总学分的7%,选修课程总学分占开设课程总学分的30%,如: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围绕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安排,学校积极推动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实验室管理,推动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验中心内涵建设,加强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同时,拓宽与实习单位的合作领域,丰富学校实习基地的类型和数量。2018年,学校共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基地33个,其中挂牌签约实习点8个,新增实习点12个。
七、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建立、健全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学校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认真抓好每一个环节。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命题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严把选题质量关。按照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合理确定毕业设计(论文)的难度和份量,将论文设计难度和份量控制在学生的知识结构、规定时间、素质能力范围之内。严格过程管理,严把导师资格关、选题关、开题关、过程检查关、毕业答辩关,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从2009年开始,每年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2017-18学年,学校共检查2018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1028份。从评价结果看,绝大多数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较规范,材料较详实;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部分学生能够对相关课题有深入研究和探索,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018年,我校共有20篇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八、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制定了完善的创新活动工作制度。先后颁布了《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等,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体育竞赛相关活动。2017-2018学年,我校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申报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80余项。
九、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学校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通过资助教学改革立项、评选教学改革先进个人等方式,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模式创新。通过建立本科教学奖励实施办法、教学名师评选办法等教学激励机制,加大对教师投入教学与教学研究的政策支持。引导教师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在精英型、复合型培养模式的专业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推行研究型教学和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在应用基础型和应用型培养模式的专业,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相结合,既综合评价学习过程的知识获取、探索研究、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能力,又评价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和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2017-2018年,我校共立项校级教学研究课题28项,4项已立项校级项目通过结项验收。推荐6项申报2018年湖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投入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了教师教研教改的发展、提升科研能力与创新和创造力,提升我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部分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学校牢固确立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各项工作紧紧围绕教学开展,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规范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工作局面。
1.领导重视教学
学校党政领导把教学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院党委常委会、院长办公会经常听取教学工作汇报,研究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明确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定期由分管副院长主持召开教学工作会,研究和安排教学工作;坚持院领导分工联系学院制度、管理干部联系各年级辅导员及学生干部制度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进行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2.制度规范教学
坚持每学期至少三次的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教学检查制度、一年一次的评选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制度、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学督导与评价制度等,强化教学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设立了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质量奖、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奖等多种奖励。学校明确教师的考核与职称评聘等必须与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挂钩,在分配、晋升、评优等方面,坚持向教学一线倾斜。
3.科研促进教学
强化科研促教学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为本科教学提供强大支持。通过以科研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快速成长。2018年,我校共有40余项省部级、厅局级以及校级课题申报。其中有1项省级重点课题、3项省级一般课题、18项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获批立项,9项省、市、厅局级项目、4项校级教研课题顺利完成结题,出版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52篇,其中核心10篇,sci收录2篇,体育科学1篇,核心论文以及科研成果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同时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开展藏龙大讲堂学术专题讲座4次。学校要求教师将最新体育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使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教师自身带动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立项和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
4.经费优先教学
坚持“经费优先保障教学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原则,逐年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业务费、教学差旅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与维护费、图书购置费、体育维持费等基本教学开支。同时,增加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专项经费和学生创新计划专项经费,保持教学工作的活力。按照预算到位、分配到位、使用到位的要求,在经费安排上优先保证本科教学。
5.管理服务教学
以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为目标,不断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机构改革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和统筹性,不断完善其职能。各项管理工作服务教学,加强作风建设,改善服务态度,增强服务能力,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为本科教学工作服务。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活动平台;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开展学生创新活动,积极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改善后勤服务,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完善
学校坚持“视质量为生命线,把育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的办学思想,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2017-2018学年,根据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落实。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制度设计与执行,严格按章办事、按章行事、有章可循的管理程序。以问题为导向,根据学校发展和总体布局,结合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按照学校制度修订清理的要求,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修订了《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学生学业预警与留级实施办法(试行)》、《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学籍管理规定》等文件20余个,从制度层面对教学管理予以规范,确保教学工作高效、教学质量提升。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涵盖目标确定、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的质量标准的建立、教学规章制度建设、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评估与评价、信息反馈与调控等环节,主要由五个子系统组成。
1.目标决策系统 该系统由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教务处组成。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主要负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与建设目标、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规格组成等教学方面的重大决策;分管教学副院长负责教学的日常决策,教务处全面负责教学管理。目标决策系统负责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中枢。
2.质量标准与规章制度系统 该系统主要围绕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各项主要工作,根据学校人才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以及服务面向定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质量标准,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3.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 该系统由学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校、系两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同行听课制度组成。收集、存储、分析、处理并定期发布与教学工作有关的信息,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评价与诊断系统 该系统由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以及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专业评估、实习教学质量评价、课程设计质量评价、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试卷质量与管理评价、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构成。定期评价、诊断教学及与教学有关的活动的输入、过程和结果,是整个质量监控体系的落脚点。
5.信息反馈调控系统 该系统负责针对由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收集到的各类教学信息和由评价与诊断系统得出的各种评价、诊断结论,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有效地反馈到目标决策系统,为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决策指挥水平提供信息服务。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
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
1.科学决策 坚持院党委常委会、院长办公会和一学期三次的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制定教学管理文件、规章制度。及时对有关教学问题作出决策,并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实行院领导联系院系制度、领导、管理干部听课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严格管理 实行“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教务处”为院级管理和“系主任—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为系级管理的两级教学管理体系,做到责、权、利统一,强化院级教学管理工作的调控职能、教务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和检查功能,保证学校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对造成教学事故的人员严格按照《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试行)》进行处理。
3.教学检查制度 教学检查分日常教学常规检查、督导专项检查、学期开学、结束以及各类节假日专门巡察,由教务处全员轮班,轮流对每天四个教学时段进行全覆盖式检查;督导专家深入课堂看、听课的方式进行检查和特殊时段针对性的检查。
4.教学会议制度 坚持教学例会制度,每学期召开三次由分管教学副院长、教务处处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参加的教学例会,学习研究上级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精神,了解和沟通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部署教学重点工作,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督,2018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4次。
5.领导听课制度 对各级党政领导每学期的听课次数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院级党政领导干部每学期听课10学时以上,其中主要负责人及分管教学、学生工作的领导不少于12学时;教务处长不少于16学时。领导干部通过听课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动态,处理有关问题,形成了党政各级领导重视教学、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
6.教学督导制度 建立了“校级—系级”为主体的“二级”督导体系,将定期教学检查、不定期教学检查与教学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教学检查制度,监控教学过程,严把授课教师质量关。坚持督导发布制度,每两周发布教学督导简报,全年发布教学督导简报14期,及时向领导、系反馈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处理。2017-18学年,两名校级教学督导员共听课达288节课次。
7.学风、考风检查制度 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辅导员例会、督导组调查以及定期、不定期检查教学状况等途径,多渠道收集信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风状况。要求教师加强考勤,学校对全校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抽查。考风上由教务处严抓考试管理,全面加强考风考纪建设,以考风建设促学风建设,出台了《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课程考试违纪处理办法》。考试期间学院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及系领导深入考试一线,对考试过程进行全程督查。对学生违纪舞弊行为按《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课程考试违纪处理办法》给予严厉查处,近年学生考风日渐好转,违纪作弊数量比往年明显下降。
8.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制定了《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教学基本规范》和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开展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文明课堂教育活动”、校级“公开课、示范课”活动、“试卷质量评价”、“实习教学质量评价”、“实验教学质量评价”、“课程设计质量评价”、“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等工作。日常管理与教学评价相结合,有力地保证了本科教学质量。2018年组织开展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通过三方(督导、领导、学生)评教,对全校115名专任教师进行评教。以评促教,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切实从机制上鼓励一线教师精心育人、积极从教、潜心从教,做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同时组织了两系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共7次。学院领导、教务处、系领导、督导和全体教师参与,课后评课扎实到位,为青年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帮助,为全校老师提供了教学交流、研讨平台,促进了老师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的深化与提升,发挥了示范课的引领作用。
第五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为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学校通过学期督导评教、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及时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2017-18学年,学校面向在校本科生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活动,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为98.33%。问卷共41个题项,每一个项目均采取4级评分制,分别为:非常满意4.5分、比较满意3.5分、比较不满意1.5分,非常不满意0.5分。问卷包括七个维度,分别为教师教学、课程内容、学校硬件、学习效果、学习互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服务。
调查显示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总体水平处在“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之间。学生满意度七个维度的平均分排名依次为:教师教学(4.8分)、学习效果(4.4分)、管理服务(4.4分)、课程内容(4.3分)学校硬件(4.0分)、校园文化建设(4.0分)和学习互动(3.5分)。

学习满意度较高的前十项是按平均分排名依次是:教师的职业道德(4.2分)、教师的教学态度(4.2分)、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程度(4.1分)、学校的考风和考纪(4.0分)、教室空间(3.9分)、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3.9分)、图书馆借阅和管理等服务(3.9分)、校园的自然环境(3.75分)、贫困生资助资金措施落实到位(3.7分)、教师的教学进度快慢适中(3.5分)。这十项题目中,有五项内容是关于教师教学的内容,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态度、专业知识丰富程度、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进度,说明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比较高。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和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应届本科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保持较高水平。2018年学校共有本科毕业生1028人,经审核有994人符合毕业条件,毕业率为96.69%;有984人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率为95.72%。
三、本科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7-18学年学校共有30名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长江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等多所知名院校,涉及了新闻、新闻传播、体育人文社会、文学、舞蹈表演、体育教育训练、运动训练等专业。
四、本科生就业情况
学校把就业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把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作为工作的重点,学校设有就业指导处,各系都配有就业干事,专职负责就业工作。2018年,学校共有成功就业毕业生人数达1080人(含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86.47%,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9.01%。
表7:2018年就业率统计表(专业/学历)
专业 |
总就业率 |
学历 |
本科生毕业 |
专科生毕业 |
合计 |
86.47% (1080/1249) |
89.01% (915/1028) |
74.66% (165/221) |
经济学 |
92.86% (52/56) |
92.86% (52/56) |
|
体育教育 |
86.86% (423/487) |
86.86% (423/487) |
|
运动康复 |
89.29% (25/28) |
89.29% (25/28) |
|
休闲体育 |
82.22% (37/45) |
82.22% (37/45) |
|
英语 |
97.06% (33/34) |
97.06% (33/34) |
|
新闻学 |
85.11% (80/94) |
85.11% (80/94) |
|
网络与新媒体 |
88.57% (31/35) |
88.57% (31/35) |
|
文化产业管理 |
92.86% (26/28) |
92.86% (26/28) |
|
舞蹈学 |
95.56% (172/180) |
95.56% (172/180) |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87.80% (36/41) |
87.80% (36/41) |
|
体育教育 |
70.53% (134/190) |
|
70.53% (134/190) |
舞蹈表演 |
100.00% (31/31) |
|
100.00% (31/31) |
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学校面向2017-2018学年接收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开展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活动。活动中共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92.5%。问卷共有思想和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与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14个题项。每一个项目均采取4级评分制,分别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素质比较满意,其中正向评价(满意)占92%、中性评价(中等)占7.3%、负向评价(较差)为0.7%。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乐于奉献、吃苦耐劳,思想觉悟高、敬业精神强;在业务素质方面,基础扎实、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在身心素质方面,表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正向评价排名前十项依次为:心理承受能力98%、专业能力与素质93%、团体合作精神93%、思想和职业道德92%、办事效率92%、独立工作能力92%、应变能力91%、自我认识能力88%、自学能力88%、计算机应用能力84%。
第六部分 特色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学校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为目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协同创新,攻坚克难,力争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取得新成绩,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跨越,扎实推进校园建设。
一、打造体育院校特色,构建“训竞”结合运动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立足学校办学层次,根据学校“一流专业、一流项目”的发展目标,以运动项目代表队建设为抓手,提高运动项目训练水平和比赛实力,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学校在特色班的基础上,先后成立男子篮球、足球、空手道、田径、啦啦操、健身健美等院代表队。合理设置代表队运动员及教练员编制,完善训练、竞赛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练员(教师)和运动员在训练竞赛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练员(教师)、运动员在各类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表8 2018年校代表队竞赛成绩一览表
序号 |
项目 |
省级竞赛成绩 |
国家级竞赛成绩 |
备注 |
1 |
篮球 |
第二十一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湖北赛区):乙组冠军 |
—— |
体育教育组 |
2 |
田径 |
湖北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1金2银1铜 |
—— |
高水平组 |
3 |
空手道 |
—— |
“迁安杯”第九届中国大学生空手道锦标赛:4金5银7铜 |
体育教育组 |
4 |
啦啦操 |
2017-2018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武汉站);湖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群众体育类(普通高校)暨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啦啦操:2金6银1铜 |
—— |
体育院校组 |
5 |
健身健美 |
—— |
2018年“攀枝花兴东杯”全国健身锦标赛暨中国健美健身职业精英大奖赛;中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锦标赛(春季赛)暨亚洲健身健美锦标赛青年组选拔赛;2018年CBBA全国健美锦标赛暨中国健体先生、比基尼小姐大奖赛;2018年CBBA PRO中国健美健身职业精英总决赛;2018年全国健美健身公开赛;IFBB世界健美锦标赛(西班牙):3金4银1铜 |
15体教李雨莹入选2018年世界健身锦标赛国家队; 14体教喻磊入选2018年世界健身健美国家队参加IFBB世界健美锦标赛(西班牙)并获运动健将称号 |
6 |
足球 |
2018年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湖北赛区)五人制:1铜 |
—— |
高水平组 |
7 |
舞龙舞狮 |
2018年湖北省舞龙舞狮锦标赛:1金1银 |
第十一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 1金1铜 |
|
8 |
武术套路 |
湖北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2铜 |
—— |
高水平组 |
合计 |
4金9银5铜 |
8金8银9铜 |
|
学校在教学竞赛管理工作不仅狠抓校内比赛,还要积极承接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以及相关培训活动,真正实现“以赛带练、以赛促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并优化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
二、转变观念,增强转变发展方式与协同创新意识
在全体师生中开展“转变发展方式、协同创新、建设特色校园”的研讨,思想上实现六个转变:一是从建设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到建设特色名校的转变;二是从单一办学到合作办学的转变;三是从封闭办学到开放办学的转变;四是从粗放管理到依法管理的转变;五是从仅靠学费收入办学到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转变。统筹规划,打造学校创新要素聚集的战略高地和协同创新的新优势。主动适应区域发展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协同创新,为区域发展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作出学校的贡献。
三、开放办学,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推进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合作办学范围,拓展合作办学内涵,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强化学校学科专业特色,探索与行业、企业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各系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争创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紧紧围绕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面向区域,贴近行业,按照以学生为本,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整合创新,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开发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校本课程,搭建具有英才特色的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等深度合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定体现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更好地满足学生实验、实训和校内实习的需要;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各专业都要建立稳定并切实发挥作用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条件和更多的实践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形成两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教育、创业赛事和创业实践于一体的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协同创新能力
围绕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放眼全国,吸引高水平、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实施青年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工程,促进青年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丰富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经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引进具有专业运动队和高水平经历的运动员担任教师,优化双师队伍结构。完善约束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协同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五、优化体制机制,提升协同创新效力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高度开放、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和开放灵活、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在组织管理、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组织、社会服务、资源共享等六个方面形成协同,在协同管理机制、创新文化建设、跨校聘任、绩效评价、约束激励、学生培养、协同研究、资源共享、交流合作等方面实现突破。充分发挥学校的体制机制优势,建设依法办学、民主决策、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转变发展方式,协同创新,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校园。
第七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学校坚持把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注重更新理念,不断创新工作,在本科教学建设和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学校也认识到,对照我国高等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变革和学校发展目标,当前本科教学工作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努力改进和完善。
一、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
学校办学规模快速发展与师资引进数量还不够平衡,教师教学任务偏重,影响教学科研总体水平的提高。今后,学校将适时增加专任教师数量,逐步扩大兼职教授比例,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岗位考核。
二、教学投入进一步加大
校区建设压力大,造成学校财政紧张,影响教学经费的投入。学校将进一步采取措施,调动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教学工作的资金投入。
三、实践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均实习经费低,制约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今后,学校将准确把握国家及湖北省政府关于产学合作相关政策,广泛联系企事业单位,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保证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结 语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2017-2018学年,是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重要阶段,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特别是独立学院改革发展形势,进一步增强学院综合实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院持续、健康发展,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本科教学、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学科专业创新竞赛等方面。
今后,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以湖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契机,扎实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更加牢固,教师队伍水平明显提高,专业机构分布合理,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办学优势更加突出,办学条件大幅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